過去談論碳盤查與碳管理,往往令人聯想到大型企業、昂貴的設備系統,甚至要有專責永續團隊才能推行。但隨著國際供應鏈對碳揭露要求日漸升高,政府在補助與政策面也積極推動,越來越多中小企業開始意識到,永續已不再是選項,而是轉型的必經之路。
事實上,啟動碳盤查並不需要龐大的預算,許多企業即使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依然可以運用現有的營運資料,逐步建構自己的碳排放紀錄,這些基礎數據不只為ESG揭露奠定根基,也將成為未來永續改善與管理的重要依據。
根據《ISO 14064-1》與《GHG Protocol》標準,碳排放來源可分為三個範疇:
範疇一(Scope 1):企業本身的直接排放(如燃料燃燒、自有車輛油耗)
範疇二(Scope 2):來自外購電力所產生的間接排放
範疇三(Scope 3):涵蓋供應鏈上下游的間接排放,如原物料運輸、員工通勤、產品使用等
碳盤查的目的,是「看見碳排、釐清來源」,而非一次完成所有高難度技術工作。中小企業更可以依循以下七步驟,採取循序漸進的導入方式。
碳盤查,是永續轉型的起點,而非終點
永續轉型的過程,不是單靠制度或口號即可落實,碳盤查之所以重要,不只是因為法規或外部壓力,更是企業深入理解營運結構與潛在風險的關鍵工具,當企業能夠「看見自己的碳排」,也就具備了啟動改善與轉型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