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理解在地開始,走出企業社會參與的第一步

談到「社會參與」,許多企業往往直覺聯想到公益捐贈、節慶贊助年度慈善活動。這些行動固然出於善意,缺乏企業核心連結長期規劃,留下短暫曝光,難以發揮持續影響力。

企業從不孤立存在
社區共享資源、供應下游相互依存,並與學校、家庭、機構交織成網絡。因此,企業推動社會參與,理解自身所在關係著手。

社會參與在於捐出多少,在於是否善用企業專業、角色影響力回應真實需求,帶動正向循環,這樣參與不僅不會成為營運負擔,反而有助於提升品牌認同組織韌性。

中小企業實際做法:身邊開始連結

中小企業而言,社會參與可以非常務實。例如:

  • 學校舉辦講座、提供實習名額企業訪;

  • 社區單位合作開設技能工作坊;

  • 閒置空間開放作為社區活動場地;

  • 透過採購、委外協力生產,小農、商圈弱勢團體建立合作關係,創造雙向經濟互惠。

這些行動若能回應企業核心資源專長,導入制度機制成效追蹤,超越短期活動,成為穩定具有影響力社會參與模式。

建立社會參與機制:內部盤點開始

企業三個問題開始自我盤點:

  1. 我們哪些關係穩定互動?

  2. 哪些需求,我們能力回應的?

  3. 是否有機會將合作模式制度化、長期化?

透過這樣思考邏輯,企業能將社會參與納入營運策略,延伸品牌價值一環。

Facebook
WhatsApp
Twitter
LinkedIn
Pintere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