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「制度」,有些人直覺會聯想到限制與束縛。但其實,制度從來不是為了綁住人,而是為了讓企業在變動當中,依然能維持秩序,讓每一個環節照著該有的節奏運作,而內部控制,就是實現這件事的工具。
當一間公司少了制度,決策很容易靠經驗、靠直覺,雖然當下反應得快,但這種模式經常隱藏風險。像是付款流程中,如果沒訂出授權的層級,可能誰都能拍板,結果錢花出去了,卻沒人負責審核;又或者採購過程中沒有清楚的紀錄與驗收步驟,發生糾紛時也難以釐清責任。
但內控真的不難,它的本質其實是三件事:
👉 誰負責?
👉 什麼時候做?
👉 根據什麼來判斷?
當這三件事說清楚了,制度自然就長出來了,不需要華麗系統或一大堆表單,只要流程設計得當、該寫的寫清楚,該留下紀錄的有紀錄,就已經具備內控的精神。
舉個例子:
▲財務怎麼付款,有沒有留審核紀錄?
▲合約怎麼簽,是誰看的?有沒有審閱程序?
▲公司資產怎麼用,是否有固定負責人?
▲例外狀況(臨時加班、緊急請購)該怎麼處理?
這些環節如果事前有制度、事後有紀錄,企業不只能減少爭議,也比較不怕人員異動或突發事件的衝擊。
風險這種事,永遠不可能完全消除,但可以透過制度「預見」、「控管」,甚至「轉化」;內控不是為了防錯,更像是一種讓企業變得可預測、可管理的導航儀,讓你在遇到風浪時不會偏離航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