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企業完成了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碳盤查後,逐漸會面對另一項更具挑戰性的課題——範疇三排放
這部分排放雖然不直接發生在企業內部,卻與企業的上下游關係密切相關,並正日益成為國內外品牌與供應鏈管理的關注焦點。
根據國際碳揭露標準《GHG Protocol》,範疇三排放涵蓋的項目高達15類,包括原料採購、產品運輸、員工通勤、商務差旅、廢棄物處理、產品使用階段與報廢處理等。對於製造型企業來說,原物料的碳足跡、供應商的生產方式以及運輸過程所產生的排放,都可能構成企業整體碳足跡的重要部分。
對中小企業而言,儘管尚未有強制揭露義務,但許多企業早已在面對客戶詢問時被要求提供相關資料,尤其當合作對象為出口導向品牌或國際企業時,更難以回避這類永續要求。
因此,中小企業不妨先從兩個角度切入範疇三的管理:
首先,是資料蒐集的策略性取捨
S3範疇內容廣泛,並不需要一次全面覆蓋,企業可根據自身產業特性與客戶關注點,聚焦在一至兩個關鍵項目,例如:原料來源與運輸距離、委外印刷或包裝作業的碳排估算等,建立基本估值框架。
其次,是與供應商的合作與對話
建立供應鏈的碳資料透明機制,不見得需要硬性要求對方出具完整碳排報告,反而可以先透過問卷、資料蒐集表、或共同參與培訓方式,促進彼此認知同步,也為後續更進一步的資訊整合與碳管理合作奠定基礎。
S3範疇的管理,並非只是回應國際潮流,更是企業全面理解自身營運風險、整合供應鏈資源的機會。透過循序漸進的蒐集、評估與優化,不僅讓企業在永續議題中掌握主動權,也為未來若進一步導入ISO 14064、ISO 20400永續採購或參與碳揭露平台(如CDP),打下良好基礎。